一、背景
中国很多地区都有皮影,唐山皮影是其中发展体系最为完善的一支,不仅有独具特色的雕刻技法,还具有独立的皮影唱腔以及手抄本、石印本等各类影卷。唐山皮影著名戏剧史学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曾经这样评价唐山皮影:“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唐山皮影已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名录。
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文化逐渐走向衰弱,在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随着网络、电影、电视等娱乐形式的发展,唐山皮影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最早的动画片样式,皮影已经成为现代人的藏品,现代人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看到现在的皮影。唐山博物馆作为地方性综合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担当着收藏、研究、传承和弘扬唐山地方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唐山博物馆积极探索关于“唐山皮影”的宣传教育模式,从人群方面看,无论幼儿园的娃娃,还是大中小学生,唐博人携皮影走进校园;从地理区域方面看,从城市到农村,从唐山拓展到京津冀,从唐山博物馆巡展到全国16个省近30家博物馆;从宣传方面看,从静态的展览到动态的演出,再到互动的讲座、皮影演唱、皮影舞蹈等灵活多样。
二、做法
(一)展影
1.常设展览
唐山博物馆设有1200㎡的《唐山驴皮影》常设展览,其中展出影人98件(套),场景75件,影卷65册,剧目28件。展览以皮影造型、制作工艺、操纵表演为主要内容,辅以互动观摩。展厅的布置形式上我们运用现代的造型语言,加上皮影独特的图形元素,动静结合加以展示。
2.外出巡展
自2012年至今,唐山博物馆交流部已将具有唐山特色的《唐山皮影艺术》送至外省市进行交流,走过16个省,27个市,近30个博物馆,展览采用灯箱的形式将皮影实物组合成剧情加以展示,还有一些辅助展品,如影卷、唱盘等。为使当地观众能够零距离领略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我馆还安排唐山博物馆戏班的老艺人在展出现场表演皮影。另外,在展出同时,将一场场精彩的皮影讲座带给当地的观众,以多种形式将唐山的地域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二)观影
唐山博物馆在皮影展厅开辟了小剧场,设有茶座,可容纳观众百余人。小剧场定期进行皮影演出,一周两场,每周二、四上午,已坚持演出七年。演员有的来自唐山皮影团退休的国家一、二级专业演员,有的来自皮影世家,有的来自皮影戏票友。演出水平一流。多年来,唐山博物馆小剧场皮影演出已成为文化品牌,有固定的观众群体,他们办理年票,常年到博物馆观影。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唐山皮影展览从平面展示延伸到立体互动。
(三)耍影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两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皮影艺术的特点,皮影作为傀儡艺术的一种,是通过操纵人员的双手表演出千军万马的气势。正是演员在幕后的操纵,给没有生命的影人赋予了灵魂,活灵活现地表演出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如今,唐山皮影表演已经成为我们展演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鹤与龟》、《魔女巧梳妆》、《火焰山》等剧目都成为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在表演间隙,老艺人们还亲自教授孩子们操纵技法,增加互动气氛。让未成年人亲手操作,感受皮影的乐趣,也了解皮影表演的难度。
(四)刻影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为: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为了更好把唐山皮影这项传统艺术传承下去,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唐山博物馆开设了以“皮影”为主题的校外课堂、讲座等,另外每年开设冬令营、夏令营,活动期间聘请老艺术家教授皮影雕刻、上色、皮影操纵技法、皮影唱腔,开发皮影雕刻手工项目等,让小志愿者、小营员们掌握一项特长和技能,还能通过配合演出,获得认同感,从而爱上这些地方艺术形式。这些项目从一定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入手,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传统民俗文化之中,通过欣赏、学习和感悟,得到沉浸式的教学感知体验。唤起传承和保护意识,形成终身记忆。
(五)唱影
传统的唐山皮影有其独特的唱腔,是特殊的掐嗓唱。演唱时多以手卡在喉咙处,压迫声带,从而发出一种尖细、高昂的特殊声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假声”的演唱方法。唐山博物馆有一支专业的唐山皮影表演志愿者队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3人,唱小旦的赵爱民、刘淑春先生,唱小生的王文岭先生;国家二级演员3人,唱老旦的韩淑玲先生,唱老生的杜润普先生,乐器演奏谷绍苓先生,还有出身于皮影世家的张安兴先生。在唐山博物馆举办的冬令营、夏令营期间,几位老先生把优美的皮影唱段教授给孩子们,在“学唱一段皮影”活动中,孩子们对唐山皮影的优美唱腔及演唱技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时间很短,但在活动结束时真正做到了学唱一段皮影的美好愿望。另外,这支专业的皮影志愿者队伍跟随我们的社交团队,一路从城市到农村、从幼儿园到小学,活动地域从市区周边拓展到京津冀一带,进校园、走社区,使唐山皮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广泛地传承与发展。
(六)画影
唐山博物馆着眼于宣教活动的再丰富,让文物、文化真正活起来。我们充分以青少年需求调查为基础,通过对教育心里层面的关注,把握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差异、兴趣差异、接受能力差异,细分出活动的受众群体和喜好,便于策划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在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们联合美术培训学校一起组织孩子们进展厅,画皮影,生、小、髯、大、丑,在孩子们的画笔下活灵活现。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体验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对接,从而吸引人、感染人。围绕这一思路,唐山博物馆还将设计更多的活动,从使广大青少年寓学于趣、寓教于乐。
(七)讲影
唐山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早在实行免费开放之初,唐山博物馆即注重与学校的合作共建,特别是新馆落成开放以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被列入唐山博物馆的年度工作计划,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近七年来,唐山博物馆与多家学校签署馆校共建协议,每年都会举办20余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皮影一项就多达10余次。把皮影艺术资源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纳入乡土文化传播之中,使博物馆从皮影戏的展示者变为宣传者,从宣传者变为传承者。
(八)舞影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台名为《俏夕阳》的舞蹈惊艳全场,这场由唐山社区老人表演的舞蹈动作滑稽又怪异,让人忍俊不已。后来全国观众才知道,这个荣获春晚舞蹈金奖的节目,正式取材于历史悠久的唐山皮影,不仅老演员的装束源自唐山皮影,而且每个动作都与皮影戏惟妙惟肖。唐山博物馆聘请专业老师编排、教授皮影舞蹈《影娃娃》。在交流展中,将一场场优美的皮影舞蹈呈现给外地的观众,把唐山皮影以展演的形式广泛传播。另外,在进校园、冬令营、夏令营等社教活动中,我们把舞蹈教授给孩子们。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的小志愿者把精心排练的皮影舞蹈带给光荣院的爷爷奶奶,用实际行动让老人们感受到心贴心的关怀。
三、成效
唐山是皮影的发源地。“皮影”艺术既体现了城市文化底蕴,又涵盖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唐山博物馆作为展示唐山地域文化的地市级综合类博物馆,有责任把握文化建设的亮点,打造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品牌,让“皮影”艺术发扬光大。近年来,唐山博物馆开设的以“皮影”为主题的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注重特色活动基地建设,坚持文化普惠性。
唐山博物馆的皮影主题常设展览、常设演出剧场均起到普及这些民俗艺术的作用。观众耳濡目染、长期接触,是对家乡地域文化的一个感性认识。特别是青少年,在自身知识体系形成时期大量、经常性的接触这些文化,会在头脑中产生根深蒂固的概念,从而吸纳地域的、传统的、民俗的。
(二)注重引导青少年兴趣,坚持文化传承性。
由展览衍生出的一系列“皮影”主题特色社教活动,普遍针对青少年群体,从培养青少年兴趣出发,展教一体化,成功的把握了青少年课外实践教育的方向。近日,唐山博物馆还将结合研学游、法人治理结构等工作,与中国唐山皮影主题乐园建立合作机制,将“玩转皮影”坚持到底。
(三)注重品牌文化效应,坚持资源整合性。
“皮影”的艺术根脉值得深度挖掘。唐山博物馆从皮影这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底蕴出发,让青少年了解常识、掌握技巧、学会运用、触类旁通。比如通过“小小讲解员培训”向小讲解员们传授皮影相关知识:如皮影人物行当划分、皮影传统剧目、皮影造型艺术特点、皮影后台演出阵容、皮影演出剧本“影卷”的发展变化及唱词格式等。同时通过“皮影进校园”寓教于乐,让学生们观看皮影戏演出,获得感官体验,同时“校外课堂”教授皮影操纵技法、模仿影人活动的形象舞蹈等。这一系列活动资源的整合,打造了唐山博物馆社教活动品牌。
文物级“皮影”走近青少年 ——唐山博物馆建立青少年皮影体验基地
来源: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