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丰南区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1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多功能厅)建设,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8年间,丰南区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23个,累计举办各类活动9000余场(次),受益群众近50万人次,在全市、全省发挥了榜样带动作用。2019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印发《唐山市实施乡村振兴“十片引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提出:每年建设100个示范村、1000个提升村,其中示范村须建有不少于4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提升村应建设文化礼堂,暂不具备条件的,要规划预留文化礼堂建设用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近300个,实现了提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涵育文明新风同频共振,“小礼堂”真正释放出“大能量”。
二、做法
(一)因地制宜、因需而建,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建得好
为满足农民群众的多方需求,丰南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实施集村级议事、文化讲堂、健身娱乐和承办红白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组织保障上,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为副组长、主管副区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区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实行包村制度,乡镇、村是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把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区委对各级各部门的综合考核指标。在政策保障上,出台了《丰南区村庄“五个一”建设实施方案》《丰南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丰南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实施进程中,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思路,结合实际选择有一定基础的乡镇开展试点建设,探索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对规模较小、村址相对靠近的村实行联村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在建设质量上,本着“实用、节俭、美观”的原则,每个农村文化礼堂建筑面积约400—800平方米,与村庄人口相匹配,并配备舞台、食堂、音响、取暖、消防等设施,满足多种活动需要。在资金保障上,采用“集体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筹资方式,按照建设墙体结构,区财政以每平米300元、400元、500元三个档次实施奖补,最高奖补达到20万元。目前,丰南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800余万元,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覆盖率超过50%,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
岔河镇赵家口头文化大厅
大齐各庄镇赵各庄文化大厅
黄各庄镇王洪庄文化大厅
尖子沽村多功能厅
(二)创新载体、综合利用,确保农村文化礼堂用得实
1.重点承办“三事项”,建成决策村务工作的“议事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为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议事场所,农村群众都说:“我们也有了‘大会堂’”。一是承办村民大会。对村内重大事项进行讨论表决,探索形成了“四权建设”、“五步决策法”等工作模式。二是承办民情恳谈会。村干部在农村文化礼堂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向村民通报村内工作情况及下步打算,征求村民意见;对村民普遍关心、关注的低保申请、宅基地审批、土地流转等问题进行解答回复,进一步规范村干部工作行为。三是承办村情发布会。由村干部担任村情发言人,在农村文化礼堂不定期传达上级精神,公开村内重大事项和财务收支情况,公布发展党员、民主评议、民政救济等情况,切实扩大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2.深入开展“四活动”,建成提升农民素质的“培训中心”。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深入开展全民素质培育工程,坚持党员引领、群众参与,全面开展讲党课、道德讲堂、技能培训和公益活动。一是开展讲党课活动。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主题,在农村文化礼堂积极组织开展讲党课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党的意识、引领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孝德等方面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讲道德、做奉献、讲文明、树新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邀请道德模范为村民现身讲述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的动人事迹,培育道德正能量。三是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区农牧局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阳光培训讲师团“巡回培训”、素质培育大讲堂“阵地培训”、全国知名农技专家“高端培训”等活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有力助推作用。区文旅局依托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建成了总馆与乡镇分馆、村级服务点的视频直录播互动系统,集远程会议、视频互动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录制点播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平台。实现了网络覆盖,由点到面,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远程辅导培训,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
3.注重抓好“五联动”,建成丰富村民生活的“文化中心”。一是打造村庄文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村庄文化相结合,每个文化礼堂名字各不相同,如黄各庄镇忠信庄村的文化礼堂多以“忠”“信”文化为主题进行诠释;丰南镇小王庄村德顺大厅以“扇枕温衾、涌泉跃鲤、行佣供母、扼虎救父”等古代德育故事,向村民传道明德崇礼、厚朴务实做人理念。二是组织文艺演出。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全区15个乡镇444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自己的群众文化队伍,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参与群众近2万人;各级送讲座、送演出、送电影等活动也经常在文化礼堂得到呈现。三是丰富健身活动。每天傍晚,村民相聚于此,伴着悠扬的乐曲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因势利导,把文化礼堂作为排练场地,吸引农民积极参与每年一度的“两节”文化活动和城乡文化艺术节,把农民的演出带到城市;组织农村文艺调演活动,评选优秀文艺节目参加区级的文艺演出。截至目前,丰南区已连续举办了十四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每届均有来自农村的20-30支队伍参加展演,区广场舞大赛还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直播,线上观众达19万人次。四是举办展览比赛。在农村文化礼堂组织开展书画、摄影展、棋类、球类、演讲等比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品位。五是开展评选活动。在农村文化礼堂举办“十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十佳好婆媳”、“农家书屋读书成果”等评选活动,激励和带动大家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做好人、扬正气、促和谐,积极培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尖子沽村多功能厅内景
(三)科学运作、注重长效,确保农村文化礼堂管得优
为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发挥作用,丰南区积极探索“三化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把农村文化礼堂用好用活。一是礼堂建设“规范化”。按照有活动场所、有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等“十有”标准,建成既适合各村实际,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切实可用、受群众拥护的文化礼堂网络。区、乡镇两级有关部门及村级民主监事会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及财务情况实施监督,并定期向群众公开,接受全体村民监督,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工作推进“项目化”。对相关工作严格落实申报、立项、实施、指导、验收和推广等“六个环节”,统筹把握各地工作节奏进度,适时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扩大先进礼堂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各村制定农村文化礼堂申请使用流程和安全、卫生、财务等管理制度,并全部挂牌上墙,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使用、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三是活动开展“常态化”。秉持“有活动才有活力”的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以理想信念、社会道德、劳动技能、民主法治和卫生健康等五种教育为目标,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主题实践活动,让群众主动参与、方便群众参与。多部门积极做好服务,共同助推农村文化礼堂的常态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发挥文化礼堂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阵地作用,切实让农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
三、成效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丰南区通过创新建用管模式,打造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社会文明指数有效提升,逐步显现出喜人的“虹吸效应”。一是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干群素质显著提升。通过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讲党课等活动,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提升了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为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前进方向夯实了基础。二是移风易俗更深推进,文明新风沐浴城乡。依托农村文化礼堂阵地,加强文明新风教育普及,勤俭持家、婚丧事简办、人情往来节制有度等新习俗在农村蔚然成风。尤其是该区连续举办六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推选各类道德楷模60多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凡人故事,逐渐成为干部群众的“道德样本”。三是党群干群关系更为密切,社会局面和谐稳定。农村文化礼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该区群众越级访、无理访、违法访比例大幅下降,半数村(居)达到无信访案件、群体性事件、安全事故、非法组织、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六无”村(居)标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四是群众生活更有品质,时代风貌充分展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农村群众生活的新风尚,村庄环境面貌持续改善,文化生活缤纷多彩。每到农闲时节特别是傍晚,各村文化礼堂人头攒动,各种文体自治组织带动更多的村民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乐起来。五是群众增收更富潜力,经济发展迸发活力。通过在农村文化礼堂组织全方位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增收探寻了新路径;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德风化雨促进和谐,以增进文明创优环境,以磨砺内功激发潜能,全面凝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成为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小礼堂”释放“大能量” ——农村“文化礼堂”助力村民从“富脑袋”到“富口袋
来源: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