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信息资讯
  • 信息资讯
  • 文化直播
  • 文旅活动
  • 场馆预订
  • 文化e课
  • 文旅品牌
  • 遗产保护
  • 文化团队
  • 活动信息
  • 艺术培训
  • 艺术演出
  • 艺术展览
  • 百强示范点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唐山市立足当地实际,采取七项举措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以“冀东文艺三枝花”为代表的优秀地方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保留乡情记忆,使传统文化传承在基层,活跃在民间。


二、做法

一是摸清资源底数,完善名录体系。有计划地部署开展古城镇古村落、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调查活动,分批次组织评审命名工作。截至2019年底,已公布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5处、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300余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4000余件;命名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143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9名,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金字塔形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微信图片_20200917152400.png


二是健全保护网络,建立传承机制。在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分别下设文物古建筑研究所和文保所;在市、县两级文化馆分别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宣传展示和理论研究工作;成立了评剧发展促进会、滦河文化研究会、戏迷票友协会等一批传统文化类社会团体,指导组建了以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地秧歌、冀东民歌等传统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民间文艺团队350个。全市已注册博物馆、纪念馆17个,市博物馆设立了专门的“冀东文艺三枝花”展厅,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补充,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传统文化保护网络。以市群艺馆搬迁新馆为契机,报请市政府批准将旧馆址改建为“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该项目集收藏、展示、宣传、培训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微信图片_20200917145655.jpg


三是培育后备人才,扩大传承队伍。为解决人才断档和青黄不接问题,我们从2010年起在市艺术学校设立“三枝花”专业班,由政府出资,免费招生,为评剧、皮影、乐亭大鼓项目培养后辈人才。全市建立了非遗传承示范基地27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个。支持评剧发展促进会组织实施“评剧名家传徒授艺工程”,支持乐亭县开展乐亭大鼓、皮影艺术“赛徒奖师”活动,让“三枝花”事业后继有人。持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培育出一批摘取国家级和省级赛事大奖的新秀,其中3所小学被教育部命名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皮影艺术工作坊”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皮影艺术工坊作.jpg


四是搭建传承平台,培植文化沃土。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时机,围绕评剧艺术节、旅发大会、世界城市日等重大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唐山记忆·文化乡愁”非遗宣传展演展示活动,深入推进“戏迷演出月”、“传统文化进校园”、“冀东文艺三枝花”大比武、“千场乐亭大鼓进百村”、“赛徒奖师”等非遗品牌推广活动,展示唐山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跃在群众身边。200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展演了8个省(市、自治区)共50余个院团的近200台传统和新编剧目,曾昭娟、冯玉萍、罗慧琴、张俊玲等一批评剧演员从评剧艺术节舞台崭露头角,进而唱红全国,成为一代名家;共有8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名优秀票友参赛,将评剧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组织评剧艺术节获奖剧目深入各县(市)区巡回演出;购买专业剧团的优秀剧目,深入农村、街道、社区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从2015年开始,组织开展全市业余评剧团折子戏大赛,100多个业余评剧团报名参赛,被群众誉为永不落幕的“民间评剧艺术节”。市群艺馆连续10年在春节期间举办“戏迷演出月”,指导戏迷演出评剧、京剧等成出大戏和折子戏,为广大戏迷搭建学习、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市博物馆与多家学校签署馆校共建协议,每年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0次以上,把皮影、剪纸、年画等传统文化带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640.jpg


五是坚持打磨创新,编排精品剧目。从2015年以来,唐山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专业院团保留剧目传承工程。组织创作具有唐山地方元素、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艺精品,支持专业院团复排和打磨提高优秀传统剧目,使每个剧团都有保留的精品剧目。市演艺集团的大型评剧《从春唱到秋》、廉政传统评剧《榆钱谣》、现代评剧《喊一声妈妈》、现代京剧《节振国》,滦南县评剧团的《杨三姐告状》《杨三姐告状之后》,丰润区评剧团的《小英雄雨来》、现代评剧《赶考》等剧目均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每年组织这些优秀剧目基层巡演,培育了戏迷观众,实现了文化惠民。


微信图片_20200917154219.png


1366797297974_389_x.jpg



六是推动交流互鉴,促进协同发展。唐山市作为发起方,于2014年11月与京、津6个区的文化部门联合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京津冀三地部分地区文化战略合作机制。2015年10月,与京津冀10个市(区)签署合作协议,参加“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依托这两个平台,在省文旅厅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推动与京、津文化交流互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送戏到京、津,弘扬“三枝花”艺术,扩大唐山文化的影响力。市群艺馆2015年9月在日本东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艺术展”,2016年7月又赴台湾佛光山进行皮影展演并广受好评;乐亭皮影近年来分别赴韩国、西班牙、瑞士、印度交流演出,对外唱响了唐山声音。


20160628-094714_950730160.jpg


七是强化市场意识,推动生产性保护。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会展等行业的融合,唐山宴、南湖、皮影主题乐园、滦州古城、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等旅游景区设置专门区域,举办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等传统文化展演和民俗鉴赏等活动,中国首部湖中岛上沉浸式实景演艺《那年芳华》荣获中国娱乐产业年会2019年金河豚奖之最佳文旅演艺项目,实现了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档次、以旅游项目展示传统文化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拓宽了传统文化项目的生存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刘美实业有限公司、唐山世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公司+艺人”等现代化运营模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结合“线上+线下”运营方式,推动唐山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定文化自信 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来源:

简介:

请对该品牌评价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