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信息资讯
  • 信息资讯
  • 文化直播
  • 文旅活动
  • 场馆预订
  • 文化e课
  • 文旅品牌
  • 遗产保护
  • 文化团队
  • 活动信息
  • 艺术培训
  • 艺术演出
  • 艺术展览
  • 百强示范点

全国人大检查组高度肯定公共文化建设成就 五大成果凸显执政惠民理念

发布时间:Mon Dec 28 10:58:33 GMT+08:00 2020来源:公共文旅在线编辑:王瑶

坚持依法履职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高度重视法律实施和监督 2020.12.28

国务院有关部门召开全国文化系统学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视频会议,并在全国范围内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督察。一些地方主要负责同志开展专题调研或者作出指示批示,研究部署依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主动开展了执法检查。


加强规划引领 2020.12.28

各级政府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地检查和受委托自查的省份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相结合,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体系,统一部署,一体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 2020.12.28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初步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落实保障经费 2020.12.28

2017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资金872.81亿元,其中2020年安排232.14亿元,比2019年增加7.08亿元。许多地方公共文化支出逐年增长,河北等地增速高于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速。


推进标准化建设 2020.12.28

国家层面制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配套实施标准,93.7%的市(地)级政府和98.7%的县级政府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认真组织实施。


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深入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 2020.12.28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建有博物馆5535个,美术馆559个,公共图书馆3196个,文化馆3326个,文化站40747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4277个。一些地方建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如青海的藏文化博物院、海南的“海上书房”。许多图书馆开设“红色书房(屋)”,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太原市图书馆开设“马克思书房”,集中收藏、推介马克思主义著作,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献专区”,引导广大读者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2020.12.28

目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4929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受到群众欢迎。2017年至2019年,国家博物馆年均参观人数超过800万。疫情期间,一位农民工手写留言深情告白东莞图书馆,“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能 2020.12.28

截至2020年6月,全国2443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2320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方便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实践中涌现出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甘肃“乡村舞台”、安徽“农民文化乐园”、江西“农家书屋+电商”等创新典型。一些公共文化机构变被动提供服务为主动引导群众,内蒙古各级图书馆举办的“鸿雁悦读”、河南各级图书馆开展的“书香河南”等活动已经成为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

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2020.12.28

广大文化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乌兰牧骑队员、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精神,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藏书11.12亿册,电子图书8.66亿册,博物馆藏品共计4224万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资源总量达到1274TB。上海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上海文化云”。青海建成国内首家直播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平台。国家图书馆网上“国图公开课”日均访问量超过21万人次。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 2020.12.28

“戏曲进乡村”“流动舞台车”“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广播电视户户通”等项目持续推进,进一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国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13%和99.39%。许多地方开展了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惠民活动,如上海的“老年文化艺术节”、河南的“少儿艺术大赛”、四川的“残疾人文化节”、甘肃的“农民工专场演出”。


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2020.12.28

国家级群众文艺奖项“群星奖”多年来为群众展示艺术才华搭建了重要平台。“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魅力北部湾”“健康生活·悦动吉林”等在当地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2019年,227个县、49607个村开展了“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活动,现场观众达3.79亿人次,网络参与超过4.65亿人次。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途径日益多元化


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2020.12.28

建设线上“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举办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搭建平台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 2020.12.28

上海市超过90%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管理和运营。


积极培育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2020.12.28

目前,全国注册文化志愿者近200万人。“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走基层”等文化志愿活动,连续多年将优秀文艺作品送到边疆民族地区。河南出台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在全省农村开展的“寻找村宝”文化志愿活动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助力疫情防控

公共文化服务开辟新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主动适应群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文化资源,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满足疫情期间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电总局组织协调全国6182个乡镇、近10.5万个行政村使用127.2万只农村应急广播终端设备,宣传有关政策,普及科学知识,织密农村疫情防控“安全网”。文化和旅游部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在线公共文化服务”专栏,提供全国博物馆线上展览等多项服务;举办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网络点击量突破8.7亿次。

许多公共文化机构“闭门不谢客、服务不打烊”,有的图书馆推出了线上公益课堂,有的博物馆开展了云端文化遗产展览,有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通过网络向群众提供精彩演出。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建设“方舱数字文化之窗”,在线提供8万多册电子图书和40多万个音视频节目,覆盖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和隔离酒店,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宝贵精神食粮。

(本文摘编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全部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