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拢“匠心”成合力 打造“非遗”举阵旗——路南区给“非遗”注入新活力
发布时间:Wed Jul 26 17:09:37 GMT+08:00 2023来源:编辑:王瑶
——路南区紧密围绕“三个打造”,组建非遗工作团队,将品牌活动做精做强,率领活动宣传矩阵为“非遗”摇旗呐喊,给“非遗”注入新活力。
一、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经济、文化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路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广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悉心指导下,一批项目得到发掘、一批传承人得到关注、一批档案得到建立、一支队伍得到锻炼、一个共识得到增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背 景
2009年9月,路南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项):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3 项、区级7项;2013年,公布了《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项),初步摸清了区域非遗文化家底,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全面、详尽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记录,奠定了扎实的非遗发展基础。近两年,随着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路南区区域文化发展也逐渐向非遗文化侧重、倾斜,在区文化馆的努力下,通过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沿的地毯式大走访、大摸排,掌握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传承人信息,使得2022年4月路南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44项,增长率达到340%,有效促进了路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区域非遗自信。
三、主要做法
近年来,路南区始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着力积攒路南文化家底,积极完善区级非遗项目名录,着力促成省、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的同时,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困境”和“环境困境”,通过树立“二个提高、三个激活”理念,即:倡导提高文化自觉、普及提高传承意识,用组织非遗交流激活非遗团体活力、用非遗资源开发整合激活创新发展形式、让年轻一代认识“非遗”激活本土特色传统文化传承。紧密围绕“三个打造”即:打造非遗交流大本营,打造非遗精品活动品牌,打造非遗宣传矩阵化;不断为非遗项目搭台,提高非遗传承人知名度,提升非遗项目知晓率,活跃本土特色文化,进一步增强区域文化自信。
(一)打造非遗交流大本营
通过建立非遗项目工作群,将全区非遗传承人拉到一起,给传承人提供交流的平台,建立路南区非遗志愿服务团队,增加传承人合作、协做、互动及交流的机会,让传承人找到归属感,找到组织,找到“根据地”,使传承人之间能够更多的产生良性互动。
1、建立路南非遗工作群,组建非遗志愿服务团队,建立一个极具向心力的非遗工作团队。
随着路南区逐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力度,社会各界传统手工艺者主动向路南区靠近,纷纷申请加入路南区非遗志愿服务团队,目前已有志愿者60余人,在非遗传承、疫情防控、 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为大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其核心理念是促进良性互动,互相激发创作灵感,补充创作手段,提倡协作共赢,这是全面提升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协作能力的一小步,随着不断地磨合,我们相信这将会逐渐的发挥推动力,使之成为发展中的一大步。
2、举办“传承文化瑰宝•守护自然之家”——路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端人才交流会。
活动开篇首先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进行现场体验、展示;隐世茶生活的创始人,为大家介绍了中国茶文化。随后精选路南区境内锯瓷、中国古船、面塑、金银器篆刻等10项传统手工艺人进行现场展示与讲析。直播过程中,网络互动异常火爆,观看率达到3.5万人次。活动秉承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重要理念,为社会大众搭建了一个非遗交流的平台,并首次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国观众展示路南区近年来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这既是路南区在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非遗传承方面的积极探索,也是直面非遗困境,搭建宣传平台的有益尝试。本年度,路南区文化馆又组织了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将中国“香道”文化送到了广大群众身边。
3、举办全民艺术普及“传统工艺·传承在行动”——路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班。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引导非遗爱好者尝试去做一位内心恬静的“手艺人”,区文化馆共举办拓片、锔补、古帆船制作、九宫数术、李氏铁腕娃娃手、剪纸等非遗专项培训30期,共计8000余名学员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鼓励传承人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捧场,共同备课,取长补短,所以培训班可能成为传承的启点,但更是交流的过程。
(二)打造非遗精品活动品牌
逐步打造“时间匠人 非遗大唐”精品活动品牌。深入挖掘区域现存传统技艺,不断加大“非遗”项目宣传保护力度,全方位探索非遗发展新路经,2022年,在积蓄了一定非遗能量的前提下,首次尝试举办“路南区非遗购物节”。泥塑、植物染、皮影、木版年画、雕刻、雕塑、钜补、古船模复原等20余名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非遗”作品,一件件充满民族风情、古朴醇浓的蜡染,一艘艘工艺精湛的古帆船模型,传承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介绍作品背后历史文化知识。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亲身体验、感受“非遗”传统手工艺,主动成为路南非遗的“讲述者”、“代言人”。活动期间还穿插十余场精彩的“七进”非遗演出,让广大群众在欣赏“非遗”手艺的同时,也可品味“非遗”曲艺带来的视听享受,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此外,还为广大群众送上文旅惠民劵,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实际实惠,品传承之韵味,购“非遗”之佳品,享“惠民”之红利,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体验非遗技艺,购买非遗产品的同时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非遗”保护薪火相传。
继2022年路南区文化馆成功组织了首届购物节,取得了广泛好评和良好的宣传推介效果,随着组织经验的不断累积、工作思路和社会资源的不断拓展、活动内容得到不断地丰富,2023年,路南区文化馆将“时间匠人 非遗大唐”路南区第二届非遗文化节组织扩充成为贯穿整个年度的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于1月14日以“非遗”新春庙会作为首站,在万达广场举行,会期持续23天,邀请了多个路南区“非遗”项目参加,截止目前受益群众近58万人次,发放文化惠民卷4千张,获得2家省级媒体、6家市级媒体关注报道;1月26日又在唐山大剧院组织了第二站,接待群众1000余人,现场发放文化惠民卷1千张,活动现场还准备了大量新年礼品,通过“抽红包”“猜灯谜”的方式和现场观众互动娱乐。随后相继组织了“时间匠人 非遗大唐”路南区第二届非遗文化节——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2场,本年度随后还有数场活动将陆续推出,相信这种秉承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重要理念,又集聚文化内涵、趣味、互动等特点的于一身的活动势必成为路南区一张具有广泛号召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名片之一。
(三)打造非遗宣传矩阵化
通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扩大宣传力度,让“非遗”身影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增加非遗项目的曝光度,在时间轴上形成宣传矩阵,不断提升“非遗”知晓率。
1、举办“剪世界·『纸』为你”——路南区剪纸艺术展。
活动邀请宋瑞芳、徐丽霞、丁昕、刘志文4位路南区优秀的剪纸传承人展出剪纸艺术作品40余幅。参观过程艺术家们细致、耐心地现场讲解自己的传承经历和创作理念,观展群众认真聆听,踊跃提问,展厅内人头攒动,场面火爆,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起到了一定的非遗宣传效果。为满足更多观众观赏需求,路南区还以系列网络剪纸微展的形式向群众展示路南区近年来剪纸艺术作品创作的丰硕成果,使百姓足不出户便能直观地遇见艺术、感受生活,真正实现了“云”观展。本年初,路南区文化馆又组织了“纸”为传承“剪”出精彩活动,将剪纸艺术送进了路南区福庄小学的文明实践站课堂。
2、“唐山生活帮”栏目对路南区非遗传承人进行系列人物专访。
随着路南区非遗文化传承的发展与壮大,“路南非遗效应”也逐渐酝酿、发酵,唐山生活帮栏目特选中路南非遗这一宣传视角,开辟路南非遗专栏——“物华人杰”对路南区非遗传承人进行共计5期的人物专访,分别是“张建:古琴觅知音,经典永流传”;“张鼎:坚守初心,创新传承非遗文化”;“吴兴洲:砖砚赤子心”;“豆海军:豆氏面塑”;“徐丽霞:剪纸寄深情”。栏目的播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让路南的非遗发展逐渐进入广大市民朋友的关注视线,同时更是有效增强了非遗传承人的业界知名度,让路南非遗项目“活”了起来,非遗传承人“火”了起来,也让非遗传承人充分感受到了区域归属感。
3、举办《人民非遗·人民共享》专题系列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一是举办“非遗曲艺度周末”公益活动,在唐山万顺书场社会分馆每周六推出一场《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非遗曲艺度周末”公益活动,老中青少四代曲艺人上演乐亭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单弦以及快板书,相声、评书等传统文化节目,让广大非遗爱好者约上三两好友,抛开喧嚣俗事,品味传统文化给内心带来的别样蕴养,群众满意度极高;二是举办“峥嵘百年 文化铸魂”——路南区庆祝建党100周年非遗演出。以快板、单弦、评书 、相声 、乐亭大鼓等多种曲艺表现形式向党的100周年诞辰献礼。演出曲目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凤兰老师的乐亭大鼓《韩英见娘》、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唐建文老师的评书《节振国刀劈鬼子兵》以及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瑞、网红达人武建国和多名青年演员为表演的传统经典曲目。区相关部门领导、境内老艺术家和居民群众等百余名观众,共同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展现出了广大观众对非遗活动的参与热情。
4、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让“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路南区非遗传承人么爱强、丁昕、徐丽霞老师定期走进稻地镇范庄小学,为孩子们讲授以“传承民俗艺术,弘扬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非遗剪纸讲座,让孩子们充分领略民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今,范庄小学已经将“练巧手,养习惯,剪出多彩人生”定位为办学特色,并逐渐发展成为“非遗”教育传承实践基地;邀请“古琴三峰派演奏”代表性传承人张健老师,走进燕京小学,用古琴七根弦上弹出的美妙声音给孩子们带来音乐素养上的提升,同时也在心理、人格、道德审美等素养上给予高雅熏陶;邀请京东大鼓、快板书、西河大鼓、评书,专业表演艺术家们走进福庄小学,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增添了校园活力,增强师生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取得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化工程,要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处在活态的传承保护中,其关键是要发展和传承。路南区近两年,直面非遗保护困境,坚定文化自觉,视非遗传承为己任,创新非遗传承途径,拓展非遗交流空间,彻底改变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迫局面,展现路南非遗全新的文化姿态。一是区级非遗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由原来非遗项目10项,增长至44项,增长率340%,居于全市首位;二是非遗志愿服务团队极具向心力。随着路南区逐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力度,社会各界传统手工艺者主动向路南区靠近,纷纷申请加入路南区非遗志愿服务团队,目前已有志愿者60余人,在非遗传承、疫情防控、 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广泛提升非遗传承人社会知名度。通过拍摄非遗宣传片,制作非遗人物专访,开设网络非遗展播,组织非遗七进演出,增强路南区非遗传承人公众曝光率,有效增强传承人的社会知名度,提升传承项目的社会知晓率;四是成功为非遗传承人创造经济利益。谋划创办非遗购物节,为非遗传承人搭建非遗手艺售卖平台,让非遗传承人充分获得社会认可和经济利益。仅“时间匠人 非遗大唐”——2022路南区非遗购物节非遗产品售卖金额已达到10万余元,不仅坚定了非遗传承人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同时也为路南非遗积蓄了谋求更大发展的文化自信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