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源地到高地 ——唐山市推动评剧艺术创新性转化为城市名片
发布时间:Fri Sep 18 14:13:31 GMT+08:00 2020来源:编辑:王瑶
一、背景
中国评剧艺术节创办于2000年,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和唐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的国家级大型戏剧艺术节。主办地设在评剧的发源地河北省唐山市。截止2019年,我市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共演出剧目191台,共计343场,30多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沈阳评剧院、黑龙江省评剧院、吉林长春评剧院、辽宁省凌源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院、唐山市评剧团等大大小小50多个省市级及县级和民营评剧团来唐演出,接待各级领导、艺术家、各参演院团及班社人员等累计5万余人次,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评剧交流,推动评剧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经过20年的精心培育,中国评剧艺术节已成为我国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强的评剧艺术盛会,河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唐山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续写了中国评剧事业的新的成就与辉煌,为评剧故里争了光,为英雄城市添了彩,被社会各届广泛赞誉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评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
二、做法
中国评剧艺术节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文化惠民、务实节俭”为办节原则,体现艺术性、群众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主要活动包括:剧目展演;开(闭)幕式演出;学术研讨;“千场评剧经典影片放映”活动;评剧民间班社折子戏交流演出;优秀评剧剧目赴京津冀交流展演活动;优秀评剧剧目进行互联网数字化传播活动等,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承发展模式,开启了多元化的评剧精品创作之路,培育了一批德艺双馨的评剧艺术家和艺术新星,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剧院团在评剧节的舞台上竞相交流展示,让评剧节真正成为了评剧保护的平台、传承的载体和评剧艺术发展的龙头,为评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一)坚持“三并举”原则,现代戏剧目成果显著。中国评剧艺术节参演剧目包括了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充分体现了“三并举”的剧目原则。近年来,现代戏占比增大,充分体现了评剧现代戏创作踊跃、成绩突出的良好态势,展现了评剧艺术工作者关注现实、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
(二)参与省份全面,剧团层次丰富。中国评剧艺术节的参演院团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参演省份全面;国家级院团、市(县)级院团、民营院团均有涉猎,剧团层次丰富。
(三)大力促进中青年演员传承发展。中国评剧艺术节一大特点是为评剧中青年演员提供锻炼平台,充分体现了对评剧中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也体现出新时代下评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四)全民参与,注重民间班社。中国评剧艺术节一大创新是增加了评剧民间班社交流演出,旨在为全国评剧民间班社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社会民间团体的广泛参与,形成评剧艺术遍地开花的良好态势,彰显评剧文化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影响力。
(五)重视办节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国评剧艺术节突出办节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文旅融合,不断吸引更多京津冀观众到唐山来,“白天观美景,晚上看大戏”,让广大观众真正享受文化盛宴。
(六)拓展传播渠道,实行惠民低票价。中国评剧艺术节门票全部实行10元、20元、30元的惠民低票价,让更多百姓能走进剧场。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将优秀剧目进行多媒体数字化传播,利用图书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网络资源,打造线上线下同步共享机制,让广大群众共享艺术节带来的实惠,从而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七)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先行。中国评剧艺术节结束后,组织精品剧目赴京津冀“公共文化示范走廊”发展联盟的相关市(区)进行展演,进一步扩大评剧艺术节影响,彰显中国评剧艺术节品牌效应,开启京津冀文化合作交流新里程。
(八)宣传给力,影响广泛。中国评剧艺术节开展期间,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自媒体等各类媒体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不断提高艺术节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九)服务到位,保障有力。中国评剧艺术节构筑了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安保体系。对开、闭幕式等重点活动和艺术节有关重点场所,加强警力配置,严格安检措施;组建了电力通讯保障团队,配备了应急车辆和设备,有效保障了电力供应;强化医疗卫生和食品安全保障,保障了食品安全。坚持热情周到做好接待服务工作,未发生安全事故和工作纰漏。
三、成效
(一)中国评剧艺术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层面下发的以促进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政策文件中,与戏曲艺术直接相关的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文件不仅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并且以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来推动政策从中央一直落实到最基层,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文化事业。中国评剧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评剧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的良好环境,有利于不断推动评剧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评剧艺术节在推出评剧精品、培养评剧新人、繁荣评剧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自2000年唐山承办伊始,经过20年的精心培育,中国评剧艺术节已成为我国展示评剧艺术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在过往的11届艺术节中,推出了一批评剧佳作,造就了众多艺术精英,培养了大量评剧新人,在传承评剧艺术、促进评剧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评剧艺术节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评剧界领头人,如沈阳评剧院三度梅花奖获得者冯玉萍、天津评剧院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曾昭娟、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刘秀荣、以及中国评剧院梅花奖获得者宋丽、韩剑光,唐山市评剧团梅花奖获得者张俊玲、罗慧琴等。这些人才的涌现,对我国评剧队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三)中国评剧艺术节在构筑城市形象、塑造文化品牌、促进文旅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作用突出。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是唐山宝贵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魅力独特、影响广泛、具有时代价值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文化品牌,切实把唐山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对构筑“文化唐山”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评剧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既是评剧创作丰硕成果和评剧工作者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评剧艺术工作的一次大检阅,对于传承发展评剧艺术意义非凡。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自媒体等各类媒体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宣传造势,营造出艺术节浓厚的氛围,培养广大市民城市自豪感与认同感,增强唐山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不断吸引更多京津冀观众到唐山来,充分利用“冀东文化”的地区跨越性发展,与临界省市形成文化、经济互动,以文化促进地区之间文化、经济交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文化和旅游事业有机融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