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架构 严丝合缝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丰润样板”
发布时间:Thu Sep 17 15:13:23 GMT+08:00 2020来源:编辑:王瑶
一、背景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年10月12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召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专题会议,丰润区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第二批试点。丰润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订了《唐山市丰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科学布局、守正创新,努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丰润样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做法
(一)明确思路,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顶层设计。一是健全三级组织架构。丰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由区委书记担任,区长任第一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区委宣传部。乡镇、街道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二是筑牢五大服务平台。统筹整合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破多个系统在基层的条块分割,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推进与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围绕五大平台,区级成立五个对应的分中心,主任由分管区领导兼任,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副主任。三是布局五级阵地体系。建成丰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街文明实践所、村居实践站、实践基地、基层实践点,形成五级覆盖阵地体系和15分钟文明实践圈。四是优化“三横三纵”志愿服务队伍。成立由区委书记任总队长的区级志愿服务总队和1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以总队为引领,打造了“三横三纵”志愿服务队伍(三横,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区直单位分队、社会分队;三纵,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乡街志愿服务支队、村居大队),织就志愿服务一张网。五是开展六项实践重点。宣传科学理论,讲给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宣讲党的政策,解读群众最关注的焦点;践行主流价值,选树群众最认可的榜样;活跃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最喜欢的活动;深入移风易俗,培养群众最期待的乡风;开展惠民服务,提供群众最需要的帮助。
(二)统筹推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支撑。一是抓引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机构(阵地)归属、人员隶属、设备设施权属“三不变”,统筹规划布局、时间安排,统筹设置相应平台功能和特色功能,统筹人员、项目的调配使用,在曹雪芹文化园溪山一揽楼,建成了集指挥调度、志愿者培训、全区活动开展、实践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二是抓特色,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按照“试点先行、梯次推进、全域覆盖”的思路,推进实践所站建设。充分利用文化站、村民中心等阵地,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因,推进所站建设。白官屯镇、姜家营乡、沙流河镇等实践所,不仅功能室完善,还融入了区域特色,提高了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影响力。门赵庄村、曹庄子村、华府社区等实践站,与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非遗传承、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亮点纷呈。三是抓延伸,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设在新军屯镇悦城社区的全区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负责孵化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区实践中心的多功能活动室是全区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每月至少开展4次集中培训活动。此外,统筹区内场馆资源,依托区委党校、文化馆、图书馆、曹雪芹文化园、天宫寺塔公园、时代广场、管桦陈列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鑫城文体中心,设立10个特色实践基地。
(三)强化保障,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功能。一是优化保障机制。建立“三级会议”(季度常委会、每月联席会、每周工作例会),“三包两联”(区领导包乡街、乡街干部包村居、村居干部包片,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三级网格员管理(乡镇街道书记、村社区书记、社区楼门长或村片区负责人),学习强国平台线上学习、线下体验,志愿服务项目年度总台账、月发布机制,志愿者星级认定、激励嘉许、回馈等一系列制度,促进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高效运转和城乡联动。二是打造特色管理系统。整合广电网络、融媒体、应急广播、大数据分析等资源,打造文明实践云平台和“一云五端”管理系统(一云,指依托广电云打造的文明实践云平台;五端,指电视端、PC端、微信端、小程序端和中心数据端),实现“六屏一播两矩阵”的传播效应(六屏,指电脑屏、手机屏、中心LED大屏、电视屏、户外大屏和触摸屏;一播,指农村的应急广播系统——大喇叭;两矩阵,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矩阵和区融媒体中心矩阵,包括区内主要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等)。依托云平台,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运行机制,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参与主体进行集中高效管理考核,构建全网可达、全民参与、全媒宣传、全效服务的新格局。
三、成效
1.擦亮“志愿之城”名片。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力军。挂牌成立的区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负责统筹全区的志愿服务资源,组织实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解决了志愿服务“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坚持党员干部带头、文明创建引领、服务项目承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活跃在群众身边的“三横三纵”志愿服务队伍。全区在燕赵志愿云注册志愿者18.2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28%,擦亮了丰润“志愿之城”的靓丽名片。服务精准,特色品牌不断丰富。及时对接群众需求,做好四类服务,实现四个结合,即做好主题性志愿服务、共需性志愿服务、差异性志愿服务和特殊群体志愿服务,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派单与点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群众有了参与其中的体验感,乐在其中的幸福感,受惠其中的获得感。谋划实施志愿服务项目40个,重点推出了理“响”新课堂、千场文化进乡村,“云端筑梦”名师微公益,田野大课堂,非遗传人面对面,红色文化“润”心田,圆梦“微心愿”等20个精品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出丰润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2.引领社会文明新风。通过持续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广大群众的核心价值取向更加明确,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更加饱满。主要体现在“传、评、帮、乐、建”五个方面。“传”,就是传播创新理论,宣传群众。创新理“响”新课堂,开展理论集中宣讲、文艺展演、百姓名嘴、小板凳宣讲等活动300余场次,480个村全部开通新农村大喇叭,让基层群众在方便易学、自娱自乐中,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评”,就是评树好人好事,教育群众。以季评学雷锋十佳、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十五项活动为抓手,选树各类身边好人1100余人,其中“中国好人”5人、全国道德模范1人、“河北好人”38人。“帮”,就是帮解困难问题,关心群众。开展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就业技能培训、医疗保健、爱心送岗等活动800余场,公益组织常态开展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贫困群众活动,为群众送去暖心永驻的关爱,为弱势群体撑起一个温暖的“家”。“乐”,就是乐享文化生活,服务群众。发挥丰润评剧团、文化馆和书协、美协等社会文艺团体以及200余个乡村文艺团队的作用,开展送春联下乡、惠民演出、艺术指导、非遗传承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1000余场,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建”,就是建设文明乡风,引导群众。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村群众遵德守礼,崇德向善。2019年以来,全区480个村节省红白事开支2000余万元,选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5000余户,推出乡贤100余个,打造乡风文明示范街2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