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信息资讯
  • 信息资讯
  • 文化直播
  • 文旅活动
  • 场馆预订
  • 文化e课
  • 文旅品牌
  • 遗产保护
  • 文化团队
  • 活动信息
  • 艺术培训
  • 艺术演出
  • 艺术展览
  • 百强示范点

乡村文旅服务中心:唐山市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

发布时间:Thu Sep 17 09:33:55 GMT+08:00 2020来源:编辑:

一、背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以构建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通过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试点工作,探索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深度合作的路径和方法,推动资源共享和整体效能提升,更好地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按照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旅融合发展总体部署,以有旅游资源的乡镇和村为重点,以满足基层群众和广大游客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与景区协同联动,统筹推进乡镇和村综合性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整合基层各类文化旅游公共资源,发挥综合管理职能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为基层群众和广大游客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增进“乡风文明”,促进“产业兴旺”,带动“生活富裕”,形成有示范意义的新时代乡村文旅服务体系建设新成果。


二、做法

1.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走访唐山近50个乡镇,与200余名基层干部、300多名群众座谈交流;同文化、旅游、农业农村、规划等部门对接研讨,了解现阶段乡村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镇文化站要“优化配置、发挥效能,不要闲置浪费”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实文化和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工作方针,决定在有旅游资源的乡村探索建立文旅服务中心,整合资源,推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坚持目标导向、把握政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政策要求;结合唐山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积极谋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思路,努力打造城市文化旅游与乡村原生态特色文化旅游互联互动互补的新格局。以“新时代乡村文旅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为题完成制度设计,印发《唐山市新时代乡村文旅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唐山市推进乡村文旅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实施办法》《唐山市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星级评定办法》等文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乡村文旅服务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使之成为唐山市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新的“引爆点”。


3.坚持试点先行,创新实践。2019年,唐山市将迁安市山叶口村、遵化市山里各庄村、迁西县马家沟村、曹妃甸区十里海河豚小镇和丰南区王打刁村列为首批5个“乡村文旅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全面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盘活当地公共文化设施、队伍及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实际开展有利于当地旅游产业理念更新、特色赋能、服务创新、环境改善、素质提升、品牌擦亮的公共服务项目,变原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或旅游接待设施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综合性设施,使之在保持原有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双重功能存量不减的同时,更能体现乡村特色,形成集当地人文传统和文化风貌展示,村民全民阅读和文艺活动服务,土特、非遗和文创产品体验售卖,游客组织和导游服务,以及相关旅游应急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服务中心。市县文旅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保障、相关公共机构在专业资源予以大力支持,协助当地挖掘和整理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高展陈水平,开发景区、景点、线路和民宿等产品,稳步扩大品牌建设规模和传播效应。通过乡村文旅服务中心的打造,使乡村文旅资源在服务村民的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了游客,美了乡村、富了村民、方便了游客,对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试点成效

(一)曹妃甸区十里海河豚小镇文旅服务中心

1.旅游资源:曹妃甸区十里海是国有专业化海水养殖场,碧波万顷、河流交汇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河鲀、鱼虾蟹资源,渔民悠久的民俗文化、生产劳作技艺和养殖场数十年发展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都成为了十里海河豚小镇发展壮大的自然禀赋,场域内拥有全国最大的红鳍东方鲀养殖企业和全国最大的河鲀加工出口企业。2018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曹妃甸区“中国河豚鱼(红鳍东方鲀)之乡”荣誉称号。


2.建设成果:

(1)编制规划。2017年,十里海养殖场委托燕山大学旅游发展中心编制《十里海河豚小镇总体规划(2017-2020)》,以渔文化体验为核心,以河豚养殖与加工为基础,整合渔业资源、滩涂资源、乡村资源等旅游资源,打造成集特色渔业生产、休闲垂钓、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节事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海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唐山市三产融合、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典范。


河豚小镇



(2)整合资源。十里海河豚小镇文旅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整合原有建筑资源和设施,融合渤海渔乡民俗风情与海滨自然生态环境,设置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河豚文化体验中心、展示展览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七大服务空间,为群众和游客提供文化旅游相关服务。


河豚小镇


河豚小镇


河豚小镇 (3).jpg

河豚小镇


(3)深化服务。近两年,十里海河豚小镇开展了渔文化彩绘大赛、渔文化设计大赛、河豚文创作品展、河豚摄影书画作品展、国际河豚文化美食节、中国女画家书画展等丰富的文旅活动,使得十里海河豚小镇美誉度不断攀升。“文旅服务中心”初步运行已产生显著成效,在营造主题旅游热点、带动乡村民宿扩大经营、提高当地综合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始激发起群众参与休闲旅游创业就业热情,目前当地旅游产业已直接吸收村民200人就业,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民就地生产销售虾油、虾酱等旅游特色产品,将闲置房屋及水面资源投入旅游经营,实现游客接待数量和村民旅游收入同步提升。十里海河豚小镇已成为成曹妃甸区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2019年7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河豚小镇 (4).jpg

河豚小镇


(二)迁安市大五里乡山叶口村文旅服务中心

1.旅游资源:迁安市山叶口景区以优美的峡谷溪流、山石林地、山顶湖泊为自然景观,融地质文化、民俗特色于一体,是集休闲、体验、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开发成熟度高,乡村特色旅游接待行业已初具规模。但是调研发现,山叶口村的经济发展与景区尚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景区旅游人流、商品流、服务流未能在村里形成长期稳定的溢出效应。


山叶口村


山叶口村


2.建设成果:2019年,山叶口村在唐山市和迁安市文旅部门支持下,以完善村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作为切入点,对原有村部进行了更新改造,对新建村部三层建筑共1350平米进行功能重新配置,兼顾了村级行政办公和便民办事服务,同时重点突出了旅游景区景点、民宿、特色餐饮、导游、地方土特及文创产品展示推介等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新设的村便民中心、村旅游接待中心、多功能厅、公共阅读和休闲服务区及书画、音乐、舞蹈用房等,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充盈其中,亲子阅读、舞蹈戏曲等艺术培训活动不间断,使广大游客和民众有了愉悦身心的落脚点。随着游客停留、过夜时间的普遍增长,售卖本地土特产等从业人员也逐渐增多,从事农家饭等经营活动收入也有大幅提升,特别是文旅中心内部设置的特色产品直播,“带火”了当地土特产品,“带火”了本地文创产品,更是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景区关注度、村民满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山叶口村文旅服务中心”逐步转型为以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带动全村群众提升精神文化素养、促进当地文旅服务经济的重要引擎。


山叶口村


(三)遵化市团瓢庄乡山里各庄村文旅服务中心

1.旅游资源:草莓、葡萄、苹果、蔬菜等特色农业采摘、滑雪体验、红木紫砂鉴赏、会议及拓展中心、民俗风情园、生态餐厅以及民宿。


2.建设成果:

(1)建设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方便游客休息及娱乐,依托村现有文化大礼堂改建有文化讲堂,定期举办各类健康知识讲座、急救知识讲座等;建有百姓舞台,定期组织文艺团队和乡土文化能人开展各类文艺节目展演;建有村综合活动室,有象棋、军旗、扑克等便于游客自己组织的娱乐活动。


山里各庄


(2)设立“遵化市图书馆团瓢乡分馆山里各庄村支馆”。根据当地群众阅读需求特点,在乡村咖啡小屋配备2万册图书资源,每季度更新一次,每次更新图书1/3且60%为5年内新书,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免费借阅。咖啡小屋常年设置村史展、旅游景点展和土特产品展销服务,内有电视及音响设备等,游客在这里还能喝上可口的咖啡,听着轻柔的音乐,特定时间还可以转换为卡拉OK设施。


山里各庄


(3)整合游客服务中心。在售票功能的基础上配建休闲区,设置桌椅及其各类书刊方便游客在等待购票中不枯燥乏味;餐饮区,为游客提供就餐服务;影视服务区,可以观看电影电视;医疗区,为游客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准备日常急救药品。


山里各庄游客服务中心


(4)配有健身娱乐文体广场。有广场有照明设备,不少于10件的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方便村民、游客进行健身娱乐。


(四)丰南区东田庄乡王打刁村庄文旅服务中心

1.旅游资源:丰南区王打刁村位于唐津运河西畔,是国家AAAA级景区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第三景区的重要节点,该村定位为养生文化、禅学文化、中医药文化相互融合体验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药王寺、百草园、紫雁庄园、禾木源小酒馆等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制定实施了“一河一寺一渠、两湖两中心”全村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河,即唐津运河;一寺,即药王寺;一渠,即环村渠;两湖,即外湖和内湖;两中心,即康养中心和百草园。


2.建设成果:

(1)设施建设。2019年,王打刁村以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投资420多万元建设公共设施,实施村游客接待中心、村文旅服务中心、村史馆一体化建设,设置了南北村标和景墙,建设了运动广场、戏台和文化礼堂,新建旅游厕所2座、南北停车场2处、电商超市2个,建设智慧民生系统,实现WIFI全覆盖。这些设施在满足当地群众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免费服务,打造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一站式提供模式。


王打刁村.jpg

王打刁村


(2)文旅服务。王打刁村文旅服务中心在原有全民阅读、文艺辅导、群文团队建设、特色文化展示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基础上,增设了游客接待服务、景点产品推介功能,还辟出空间摆放特色旅游商品、土特产等。定期组织村级文艺团队、文艺骨干,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打造百姓舞台;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依托村级图书阅览室,增设咖啡、茶水等服务。通过整合现有文旅资源设施,使游客中心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展示村里民宿、采摘、休闲、观光、康养等旅游资源,对全村50个文化和旅游示范户形成实质性带动。下一步,王打刁村还计划依托文旅服务中心运行,深度挖掘本村“药王”历史人文资源,进一步开发特色优质中医药材种植加工资源,优化村容村景,提升村民在文化旅游服务方面的专业素养,带动村民灵活就业、增加收入。


(五)迁西县东莲花院乡马家沟村文旅服务中心

1.旅游资源:马家沟村位于迁西县东莲花院乡最北部,自2010年起,马家沟村开始建设“河北国学第一村”,将国学村建设与文明生态村创建相结合,把主街打造成国学文化一条街,并建立了可容纳60人集中学习的国学堂。以国学为特色的马家沟村,将传统国学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以国学为媒,打造春季踏青赏花游,夏季沐香之旅、亲子体验游,秋季采摘品香游,形成了集国学体验、农耕体验、休闲采摘、农家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马家沟村国学堂



2.建设成果:

(1)国学堂。2019年,马家沟村以乡村文旅服务中心试点为契机,对村国学堂进行改造提升,各功能室从材质、颜色、风格上体现国学文化特色,室内桌椅、展牌、家具等统一换新,并赋予新的雅称——古韵坊、静心阁、墨香斋、写意轩、清心居、明德苑。


马家沟村国学堂


(2)游客服务中心兼村史馆。增设特色纪念品、土特产品展示区等;村史馆“乡村记忆”除了摆放老物件外,增设当地民风民俗和特色非遗、文艺展示。新增设施满足村民日常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可提供游客接待、文化交流、娱乐等多种服务。另外,游客中心与村史馆相结合,向广大游客展示马家沟村人文历史,最大程度发挥村文旅服务中心的带动作用。


马家沟村游客中心


(3)国学文化示范街。利用村内民居墙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选用本地石材,采用手工垒砌的方法,对国学堂外墙进行了修缮,修复仿古墙500平米,打造出一条国学文化示范街。在村口设置国学文化竹简200平米,在村中建800平米正德广场,在村庄外围建成环山国学景观休闲步道。居民和游客穿村而行,灰瓦白墙处,孔融让梨、囊萤映雪、黄香温席等一幅幅经典故事跃然墙上,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马家沟村国学堂


(4)文旅活动。近年来,马家沟村以国学为纽带和桥梁开展了丰富的文旅活动。先后举办迁西县第二届全民读书节暨东莲花院赏花节、老年体协文艺会演、寒北星书法笔会、孝心敬老和宏扬国学评比等活动,真正让国学“唱主角”,实现马家沟村国学教育普及化、经常化、规范化,目前已成为迁西县各单位及学校的教育基地、学习培训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扩大了马家沟村国学文化影响力、知名度,也充实了常态化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内容。通过对国学文化的深入挖掘,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财富,周边县区甚至是京津唐承秦等地游客闻名而至、慕名而来,在充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


马家沟村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