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信息资讯
  • 信息资讯
  • 文化直播
  • 文旅活动
  • 场馆预订
  • 文化e课
  • 文旅品牌
  • 遗产保护
  • 文化团队
  • 活动信息
  • 艺术培训
  • 艺术演出
  • 艺术展览
  • 百强示范点
【展览】曹妃甸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文艺作品展(十八)
活动时间: Thu Aug 12 00:00:00 GMT+08:00 2021-Thu Aug 12 00:00:00 GMT+08:00 2021   已结束
活动地点:线上展览
咨询电话:
主办单位:曹妃甸区文联

《河豚,曹妃甸的文化符号》

耿湘春

 

微信图片_20210906171406.jpg


河豚,原为河鲀,“鲀”即是鱼,因河豚的叫声和猪相似,“豚”即是猪,久而久之便被叫做了“河豚”。

河豚味道极为鲜美,鱼肉洁白如霜,滑嫩似脂,滋味腴美,香身畅神,堪称水族一绝,鱼中极品,被称为“百味之王”。

河豚身体浑圆,头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鲜艳的斑纹或色彩,可以说是既美味又美丽。有人好奇,以河豚原型为创作基础的墙体绘画、雕塑、面塑、纸艺、杯刻、手饰等文创作品里的河豚,为什么肚子都是鼓鼓的。原来呀,河豚还是一种有趣且好玩的鱼,用手轻触它的肚皮,肚子便会鼓起来,圆圆的肚皮,圆圆的小嘴和滴溜圆的眼睛,萌呆呆的颜值几乎爆棚,让人简直爱不释手,所以,这些作品里的河豚便是肚子鼓鼓的形象了。因此河豚又叫气泡鱼、吹泡鱼……

曹妃甸位于渤海西岸却又南望渤海,它的南面是渤海三湾中美丽富饶的渤海湾,因此地理位置独特,海水水质的独特,从而造就了河豚异于别处的极品美味。

自古以来,曹妃甸海域就有着品种繁杂,数量众多的野生河豚自然分布。清康熙二年《永平府志•物产》载:“‘蜡头’:类河豚,味甚美,肝血有大毒,去之方可食。”腊头便是河豚,是当地人对河豚的称呼,世间的事物,无论花草虫鱼或者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别名,也许这也是尘世烟火中的一种别样的情趣吧。

曹妃甸本土作家张相禄在《曹妃.甸•味道》一书中曾写到: “曹妃甸海域富含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多种海洋生物集群生长、种类丰富,其海域东部,曾有一片约二十平方公里的贝类海洋生物聚集区,生有大量河豚生长繁殖所需的青蛤、文蛤、蚬子、海螺,状如海底铺展的一张坚实、密集的硬床,吸引河豚此处繁殖、栖息,附近渔民俗称其为‘蜡头炕’”。

曹妃甸海域不仅有“蜡头炕”,在龙岛附近又有东西坑,海水较深,水草丛生,水质优良,海泥肥沃,环境清幽,被当地人称作“海里草原”,最适宜河豚繁衍生息。曹妃甸出产的河豚主要是红鳍东方鲀,鱼体肥满、肉质细腻、滋味鲜美,位列河豚鱼之首,有“河豚王”的美称。2018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曹妃甸区“中国河豚鱼(红鳍东方豚)之乡”荣誉称号。

红鳍东方鲀毒性小,除了野生,曹妃甸还是世界上最大河豚养殖区,河豚收获的季节,那一网网河豚,那一尾尾跳跃的鱼儿,活泼,生动,斑驳如花的鱼背,洁白似玉的肚腹,有的个大,有的个小,在渔网中,在渔箱中,生动着海岸风情。

“一朝得食河豚肉,终生不恋天下鱼。”虽然河豚的鱼卵,内脏和眼睛都含毒,但那尽得天然之妙的美味却引人向往之致,让人又爱又惧。南宋词人辛弃疾马前煮酒,抛弃生死之别,喝令“只食此鱼!”苏轼钟情于河豚,品尝后曾有“食河豚而百味无”和“据其味,值那一死”的感叹。在曹妃甸更有“吃美味河豚,结生死之交”之说。

在曹妃甸,河豚有着悠久的食用习俗,人们很旱便已经了解了河豚的毒,懂得怎样解除和去掉河豚的毒,更有二十一刀分解法,把河豚有毒的地方分解分割,高超的技艺,让河豚吃起来更安全,让它的美味挥发到了极致。前些年,海边渔民们烹制河豚时,有一种说法必须用木锅盖,也许木锅盖比金属锅盖更能保持河豚的原汁原味,也许在他们看来,木锅盖烹制河豚更安全。

“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鲜无味”。最早吃河豚的记载始于《山海经》,《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河豚鱼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尤其是可食部位中的谷氨酸含量为鱼类之最,EPA,DHA这两种被称为"脑黄金"的特殊脂肪酸,对脑健康有大补的功效,同时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是增白养颜的名品,还有除风湿、补脾利湿、增强人体免疫力、健胃养胃、提高视力、抑制肿瘤等功效。

因曹妃甸的地理环境,吃河豚的最佳时节是从每年9月到第二年的3月。河豚有许多种吃法,《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的总顾问,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美食作家蔡澜在《大渔河豚中》这样写道:“河豚全餐一共有十品:白灼葱丝冷盘,皮,肉刺身,精子刺身,鱼脑,鱼肝,烤鱼春,烤鱼排骨,炸鱼,河豚生窝及粥。”文中的河豚全餐就是河豚全宴,在第一届曹妃甸国际河豚文化节上,河豚全宴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那一道道精致的河豚菜肴,完美的诠释了河豚是最美的鱼类,是最极致的美味。

河豚可以红烧,可以清煮,可以做成刺身。河豚刺身被誉为世界五大名菜之首,一条河豚鱼能做刺身的部分不足全身的百分之十,鱼片薄似蝉翼,细腻鲜甜,柔韧之中有嚼劲儿,而且摆盘造型精致,最能体现烹任技艺的高超与精妙。

河豚鱼皮胶原蛋白丰富,有美容养颜的功效,鱼皮可以凉拌,爽弹滑口,吃起来有Q弹的感觉,也可以煮汤,喝一口,鲜香沁腑,喝两口便是此味只有河豚有了。河.豚鱼皮不仅可吃,还可以做小鼓,把大个的河豚皮蒙在小铁筒上,用木棍敲击,音韵悠远,是许多人童年时喜爱的玩具。

河豚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冷了以后吃,不仅感觉不到任何腥味,却更鲜美更好吃的鱼。因此,河豚最常见的做法是凝鱼冻,把河豚切成小块和白菜或豆粒一起炖熟,放入冰箱凝结成冻,入口爽滑,味道丰富,令人胃口大开,是佐餐最好的菜肴。

河豚拌米饭,也是令人爱之不禁的美食,白色浓稠的汤汁,拌了碗中白莹莹的米饭,鱼香、米香便在口中缠绕成一种别样的香了。

曹妃甸的“河豚火锅节”,更是让人尽情地与这世间少有的河豚盛宴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美食共欢了。河豚火锅是把鱼头和鱼骨铺在锅底,鱼肉切片无需太薄,放入配菜,可以是白菜,也可以是油菜,再放入蘑菇和豆腐,河豚的美味便尽在其中了。

鱼入锅到入嘴等待的这段时间,才是真正的“考验”,几个人围锅而坐,看着火锅,闻着鱼香,馋!红彤彤的火苗和热腾腾的蒸汽,诱惑着视觉、听觉和嗅觉,馋!围桌而坐的每个人,几乎都有一种抑制不住唾液从嘴里流出的冲动,还是馋!等到可以伸筷子,也许最初女土会矜持,男士会谦雅,但是当河豚入口,便是吃态百样不顾形象了!

其实即使不是火锅节,约上三五好友,拎几瓶啤酒,弄几碟配菜,围锅而坐,有酒有菜有河豚有知己,这样的氛围真得让人醉了,让人不禁高声诵读宋朝诗人吴泳的诗句:"河豚渐美夸梅十,芳草如屏说柳三。小歆和诗防跌宕,浅杯斟酒怕沉酣。买山那得青钱在,只欲花间结小庵。"

河豚也可以烧烤,据渔民们说,河豚烧烤时用生长在盐碱滩柽柳做的炭,或者用柽柳枝穿串,烤出来更是别有风味。也许这和渔民们蒸煮河豚时必须用木锅盖是同一个道理吧。

网上曾经流传一条经典的语句:"不是每一朵花都能代表爱情,但是玫瑰做到了,不是每一种树都能耐住干渴,但是胡杨树做到了。"在曹妃甸,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是每一种鱼类都能成为文化,但是河豚做到了。

在曹妃甸,河豚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份情愫,江河湖海鱼类众多,试问谁能独霸天下,以美味,以独有的文化,河豚最是实至名归。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多个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深刻的,而有影响力。曹妃甸是最适宜根植文化符号的沃土,河豚鱼文化便是文化符号之一。

“肉食者鄙”古人对吃肉多有不屑,对吃鱼则都有好感,桌上没有肉不会有人提意见,君子远疱厨闻其声而忍食其肉,却在潭边大谈鱼经,临渊而向鱼,这种奇特而微妙的心理便是文化。在曹妃甸,河豚有着瑰丽神奇想象丰富的民间故事,有说不完的河豚掌故,有文人墨客写下的美文美词,更有全国唯一一家,以“河豚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村,将“渔乡风貌、渔业风光、渔家风情”融为一体的十里海河豚小镇,保护、挖掘和弘扬着河豚鱼文化。

“寻味河豚王,美食曹妃甸。”美食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河豚鱼文化,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曹妃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曹妃甸软实力的特有体现,是曹妃甸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曹妃甸河豚鱼文化,在曹妃甸,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创造着新的传奇和佳话。

参与评论 
热门推荐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