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落潮湾》
李连君
深秋的黄昏,如果从空中俯瞰曹妃甸湿地,会收获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隽美如画的曹妃甸湿地,亦是过去蛮荒的落潮湾。
穿境而过的双龙河,两侧大片的芦苇被余晖染成了金红色,成群的水鸟在这里得到精心庇护,扩大着种群,来来往往,或留或走。
就是在这片河海交错、芦苇纵横的湿地, 70多年前,却留下一幕幕鲜为人知的红色经典与传奇。
1938年的深秋,抗日烽火爆燃冀东大地。
李运昌等人领导的大暴动受挫,主力部队奉命西撤。
高小安(今滦南县安各庄人) 率冀东联军第十三总队临危孤悬制敌,游击转战开拓新领地,将根据地不断外延。
平衡被打破,疯狂日伪军的未来,不容乐观。
受强大野心驱使,集结驻冀东重点兵力,决心拨掉楔进心脏的这支抗日队伍。
黄米廒厫激战,反反复复,日伪军以极大代价迫使高小安部暂避强敌,转入敌后。
一时间,局面变得很尴尬。
高小安部转移着日伪军视线,因为他知道,众多伤员安全救治,决不可掉以轻心。
“涨潮为海,落潮为湾”,是当时这片天然湿地独特的地理样貌。
河道与海滩,沉积与平衡,双龙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自然的力量下发生着改变,海淡水相连处,芦苇荡便成了神秘世界。
李家灶,落潮湾边上的一个小村,大部伤员悄然转移到这里。
如今,后人津津乐道的“北方沙家浜”,便成了年轻人立志的范本。
芦苇荡中的后方医院,安全,温暖。
“七十二面灶”,标有特定生产方式色彩的地名,而以“灶”为名的村庄,现在依然被沿用。
落潮湾,古时水辽蛮荒,面积广阔。
明万历年,李姓、孙姓、郑姓先祖移居此地,为官家立灶熬盐。
每每提起“北方沙家浜”的李贯一,时任落潮湾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庆春总是情不自禁。
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的李贯一,回乡自开门诊,以接济穷人为义举。
腥风血雨,带来的是山河破碎。
日寇侵华,国难当头。冀东抗日大暴动透射的救国救民曙光,让李贯一开启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旅程。
李贯一毅然出任冀东抗联十三总队军医处处长一职,和妻子孙玉茹一起,义无反顾。
星罗棋布,密如蛛网。置身日伪军据点和封锁线之中的后方医院,药品与器械极度缺乏,部分伤员因此而危在旦夕。
“多一份药,就多救活一个伤员”。急中生智,李贯一借行医之道,几经周折,办下了一张当时日寇在冀东推行的大佛教会员证,碾转赴唐山、天津等城,先后购进大量急需物资,以解燃眉之急。
李贯一昼夜工作,体力消耗太多。但他争分夺秒,穷其所有,将医护知识逐一教授,让同事、战友大有斩获。
来自落潮湾的滋养,是不同于阳光的另一种温暖。
传奇将领刘守仁,一只眼睛在战斗中受创失明。
李贯一找到义眼(假眼),实施手术,使这位骁勇善将重返战场,转战大江南北。
芦苇漫延开去,浩浩荡荡。金黄的苇杆映染着层层绯红,风吹芦花,随处可闻海的味道。
避敌,隐蔽伤员,截然不同。
村民纷纷将自家房子改回始初。
李家灶,时由12个自然村组成。
李八廒、占子井、沽南灶等村的妇救会、青救会和民兵组成的担架队负责转移、护理伤员。
老王庄子村,王翠兰、王淑兰、王文兰,三个姑娘年龄上相差一岁。
18岁的王翠兰是村里的妇女救国会主任,她带领妇女们一起为伤员喂水喂饭、缝补浆洗,为重伤员端屎倒尿,无微不至。
2014年8月,时岁84岁的王淑兰老人在孙家灶村接受采访时,思路清晰,她的讲述愈加悲壮。
“王翠兰是和刘胡兰一样的英雄。”老人擦着眼睛。
时时随伤员转移,三年没有睡过囫囵觉,支前制敌,有声有色,令敌惊心动魄。于是,日伪军悬赏百元抓捕“三兰”。
偶然回家,王翠兰便被捕。
那天很冷,老虎凳、辣椒水、竹扦钉指、香火烧等严刑拷打,20岁的王翠兰宁死不屈。
日伪军穷凶极恶,连开数枪。随热血喷涌,王翠兰如壮烈牺牲。
在芦荡丛中割开一小片,把树枝联排捆在一起,用苇草苫顶,铺上几把干苇子,既不漏雨又不潮湿。
小窝棚,村民劳所的暂休地,时下又是伤员避敌密所。
气急败坏,日伪军不断“清乡”(扫荡)。
敌情紧急,村民迅即把伤员转入到苇荡窝棚。
遇敌扫荡,村民将伤员从窝棚中移上小船,带足干粮,直下渤海湾。
不善夜战,日伪军无奈离开,村民便载着伤员从苇荡、海上重回村庄。
暗夜中,星光闪耀。
1942年,孙家灶村,几个人秘密成立了原唐海县第一个党支部,并以万亩苇荡为中心,迅速建起八路军后方医院、兵工厂、被服厂。
党支部团结群众、积蓄力量,搜集日伪情报,接续照顾伤员、自制弹药、抢做被服,在敌人心脏中开展着多种形式的斗争。
落潮湾,海退后的天然湿地,不仅有丰富的天然饵食、丛密的蓿田苇荡,而且还是鱼、虾、蟹、鸟的繁衍“圣地”。
秋天,肉肥籽黄的河蟹,成群结队,野鸭、大雁盘旋起伏。抗联民兵和村民捕捞鱼蟹、猎取鸭雁,到附近城镇换回生活用品,因食丰而养足,先后有1200余名伤员在这里得到救治并陆续归建。
落潮湾的红色,在星火燎原,火种撒播大地,血性青年热情高涨,积极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壮大后的高小安部,引领铁流,在沿海一带发力抗击,一举拔掉南堡等关键据点,巩固、扩大着冀东根据地。
黎明前,岁月黑暗。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先后有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的、36名英勇牺牲的烈士,展现了落潮湾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
丰饶富足的落潮湾,赋予这块红色土地新的内涵、新的亮点。
红色落潮湾,尤如暗夜之中一颗颗亮起的星星,在黑暗之中为踽踽独行的人引领前进方向,并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挚旗前行,续写着经典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