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学育儿》系列讲座专题一:如何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
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这是很多孩子面对的他们人生中第一个疫情的侵袭,孩子们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恐惧,我们应该如何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应对恐惧呢?
(一)孩子为什么会害怕、恐惧?
《我不会害怕》选自中国第一套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系列,在全球销量超过600万册,其影响力非常大。这套绘本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用孩子的口吻来叙述,生动形象描绘了孩子害怕时的心理和身体反应。孩子会害怕好多东西,比如绘本中提到的黑蜘蛛、黑影子等。这些害怕都是因为孩子的认知有限,而他们的小头脑里又总是充满了太多的幻想。
其实恐惧是人的本能,是“上古情绪”之一。人类天生对比自己强大的事物和神秘不解的现象怀有一种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之情的本质就是恐惧。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尝试过各种危险,这些危险就被留在了集体无意识中,比如高崖、深水、蛇、猛兽等。所以恐惧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就像绘本中说的“害怕能帮我们避开危险的地方”。
孩子的恐惧感觉与生俱来。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听到较大的响声就会出现惊吓反应,1岁左右的孩子见到陌生人或者与亲人分离就怕得大哭大闹,对于大人习以为常的洗头、理发等行为也有些孩子惧怕不已。孩子渐渐长大,生活环境中许多因素会引起他们产生恐惧的感觉,每个年龄段的儿童恐惧对象也是不同的。比如四岁宝宝更多害怕动物、昆虫,害怕黑暗的房间等。
儿童的恐惧除了天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天习得的,这些后天习得的恐惧多源自于个体或他人的经验,源于他人经验的,比如孩子开始并不知道蛇的可怕,当看到大人遇到蛇时害怕的表情,孩子也便产生了对蛇的恐惧。源于孩子自身经验的,比如被狗咬过,从此怕狗。以上介绍的每个害怕的瞬间、每次恐惧的情绪都是值得被理解与尊重的。
但是,也有一种恐惧经验是应该避免的。比如,孩子不肯上床睡觉,家长就吓唬孩子说:“再不睡觉,妖怪来抓你了。”孩子小,并不理解妖怪是不存在的,这种语言恐吓,会让孩子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小。家长平时不应该甩各种恐吓手段吓唬儿童,也不要让儿童听过于恐怖的故事,看过于恐怖的电影,尽量避免让儿童的心灵经受过分强烈的刺激。
虽然害怕情绪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并不是说家长可以对此视而不见。过多、过强的害怕情绪会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倒致日后出现软弱、缺乏自信,过度依赖等。所以,父母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战胜恐惧。
(二)帮孩子战胜恐惧的方法
策略一:接纳孩子的情绪,也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
当孩子因害怕而情绪激动甚至哭泣时,请接纳并允许孩子情绪上的宣泄。让孩子哭一会儿,或者给孩子一个拥抱。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害怕”,因为这样不仅不能安慰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恐惧是正常的,谁都有恐惧的时候。
策略二: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不要用强迫加重孩子的恐惧。
我的儿子小时候,有一年夏天,我们带儿子去海边玩,我们都上了船,儿子哭闹着,说什么也不上船。我为他问什么不上船,他说害怕,我说有妈妈在不用怕。孩子还是挣扎着不上船,我想到海边来玩,不坐船挺遗憾的,就生拉硬拽把孩子拉到了船上。我们想拍照片留作纪念,可是拍出来的照片都是孩子在船上流着眼泪使劲挣扎的景象。孩子害怕坐船,我们没有消除孩子的害怕,就生拉硬拽让孩子上船,加重了孩子的恐惧,更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觉得无所适从,只能用大声的哭闹来表示反抗。当孩子因恐惧表现出迟缓或挣扎时,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因为强迫只能加重孩子的恐惧。父母要鼓励孩子诉说,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帮助。
策略三:撤掉负面期待的标签,给孩子积极的正向引导。
当孩子胆子小、过度自我保护时,父母不要批评、强调“你就是胆小鬼!”这样的负面标签,会强化孩子的弱势;更不能当众指责“你看谁谁,就是比你”,这样比较会让孩子更自卑。要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比如孩子害怕打雷,可以告诉孩子打雷不可怕,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引导孩子科学地看待。通过亲子阅读,帮助孩子战胜恐惧是最值得提倡的办法。
最后,推荐帮助孩子战胜恐惧的绘本:
孩子怕黑,推荐阅读《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
孩子怕打雷,推荐阅读《小乌龟富兰克林之打雷下雨我不怕》;
孩子怕怪物,推荐阅读《走开,绿色大怪物》;
孩子怕独自睡觉,推荐阅读《小老鼠的漫长一夜》;
引导孩子接纳并感受自己的恐惧,推荐阅读《我好害怕》;
培养孩子正确认识害怕情绪,树立勇气的艺术思维,推荐阅读《当害怕来敲门》。